# 央行新政后A股市场展望近期中国股市经历了显著上涨。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举措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大幅提振了市场情绪,A股和港股市场出现强劲反弹,表现优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然而,国庆节后市场却出现下跌,这引发了人们对此轮行情是短暂还是长期的思考。本文将从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和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整体仍然偏弱,虽然出现了一些边际改善的迹象,但尚未见到明显的转折信号。国庆期间消费活跃度同比和环比均有提升,但这一趋势尚未在主要经济指标中得到充分体现。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内,中国经济可能会在政策支持下呈现温和复苏态势。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同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略降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落。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7.8%,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2023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2%。1-8月平均,CPI同比上涨0.2%。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从金融前瞻指标来看,社会整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二季度以来M1与M2同比增速放缓,两者差值升至历史高位,反映需求相对疲软且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空转,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阻,短期经济基本面仍有待改善。## 二、政策环境回顾过去20年A股市场阶段性底部特征,政策信号通常力度较大且需要超出当时投资者预期,这往往是A股企稳反弹的重要条件。近期政策力度超出预期,政策信号已经显现。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市稳定发展。主要包括两项措施:一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二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9月26日,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涉及培育长期资金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与支持私募基金稳健发展、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持续的信用收缩,私人部门不断去杠杆,而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未能有效对冲。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投资回报率预期低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最新的政策变化主要围绕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投资回报预期两个方向展开,属于针对性措施。然而,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再通胀,还需要后续结构性的财政刺激和实际政策落地执行,否则市场复苏可能难以持续。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市场普遍对此次发布会有较高期待,希望看到大规模的财政逆周期调节政策,但实际内容未能完全满足这一预期,这也是国庆后市场出现回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估值从历次市场底部特征来看,本轮行情在下跌时间长度、下跌程度、估值水平等方面均已呈现出底部特征。截至10月9日,A股估值水平已修复至中位数附近。纵向对比,9月底反弹程度较高,已达到2023年初对疫情重启经济加速预期时的PE倍数水平。横向对比全球主要市场,中国市场相对新兴市场的估值目前仍是亚太地区最低,接近韩国水平。总的来说,市场反转的关键在于中期基本面信号的确认。目前基本面数据还未明显改善,近期的短期上涨主要依靠预期和资金推动。市场情绪快速升温,部分技术指标如RSI(相对强弱指标)已出现一定"透支"。在高波动环境下,市场往往伴随过度反应,因此历史级别暴涨后出现回调是可以理解的。货币政策加码后,后续财政政策能否有效跟进将是影响股市上行节奏和空间的主要因素。从长期角度来看,近期的下跌更像是调整而非趋势终结。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可能已经见底,但主要上升趋势尚未完全确立。
A股市场展望:央行新政后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和估值分析
央行新政后A股市场展望
近期中国股市经历了显著上涨。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举措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大幅提振了市场情绪,A股和港股市场出现强劲反弹,表现优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然而,国庆节后市场却出现下跌,这引发了人们对此轮行情是短暂还是长期的思考。本文将从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和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
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整体仍然偏弱,虽然出现了一些边际改善的迹象,但尚未见到明显的转折信号。国庆期间消费活跃度同比和环比均有提升,但这一趋势尚未在主要经济指标中得到充分体现。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内,中国经济可能会在政策支持下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同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略降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落。
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7.8%,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2023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2%。1-8月平均,CPI同比上涨0.2%。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
从金融前瞻指标来看,社会整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二季度以来M1与M2同比增速放缓,两者差值升至历史高位,反映需求相对疲软且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空转,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阻,短期经济基本面仍有待改善。
二、政策环境
回顾过去20年A股市场阶段性底部特征,政策信号通常力度较大且需要超出当时投资者预期,这往往是A股企稳反弹的重要条件。近期政策力度超出预期,政策信号已经显现。
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市稳定发展。主要包括两项措施:一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二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9月26日,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涉及培育长期资金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与支持私募基金稳健发展、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持续的信用收缩,私人部门不断去杠杆,而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未能有效对冲。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投资回报率预期低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最新的政策变化主要围绕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投资回报预期两个方向展开,属于针对性措施。然而,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再通胀,还需要后续结构性的财政刺激和实际政策落地执行,否则市场复苏可能难以持续。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市场普遍对此次发布会有较高期待,希望看到大规模的财政逆周期调节政策,但实际内容未能完全满足这一预期,这也是国庆后市场出现回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估值
从历次市场底部特征来看,本轮行情在下跌时间长度、下跌程度、估值水平等方面均已呈现出底部特征。
截至10月9日,A股估值水平已修复至中位数附近。纵向对比,9月底反弹程度较高,已达到2023年初对疫情重启经济加速预期时的PE倍数水平。横向对比全球主要市场,中国市场相对新兴市场的估值目前仍是亚太地区最低,接近韩国水平。
总的来说,市场反转的关键在于中期基本面信号的确认。目前基本面数据还未明显改善,近期的短期上涨主要依靠预期和资金推动。市场情绪快速升温,部分技术指标如RSI(相对强弱指标)已出现一定"透支"。在高波动环境下,市场往往伴随过度反应,因此历史级别暴涨后出现回调是可以理解的。
货币政策加码后,后续财政政策能否有效跟进将是影响股市上行节奏和空间的主要因素。从长期角度来看,近期的下跌更像是调整而非趋势终结。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可能已经见底,但主要上升趋势尚未完全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