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即服務(LaaS)是一種去中心化金融基礎設施模式,讓區塊鏈項目能取得按需且受專業管理的流動性解決方案。這是傳統流動性引導方法的替代方案,有別於激勵個人流動性提供者或仰賴中心化做市商。簡單來說,LaaS 讓項目得以將流動性營運「租用」或外包給專門管理去中心化環境代幣流動性的協議或平台。
LaaS 平台相較於傳統方法,提供更結構化、更高效率且資本運用更合理的流動性管理,讓項目無須鎖定龐大資金庫或藉由流動性挖礦激勵稀釋代幣供應。這對於資源或專業技術有限、難以獨立建立穩定流動性的 DeFi 新興協議或代幣發行項目而言,尤為關鍵。
透過分析過去兩大主流方法,更能理解 LaaS 的起源。代幣市場初期,中心化做市商會收取固定費用或給予優惠條件來提供訂單深度。雖然此服務高效,但透明度不足、成本高且僅適用於能協商特定條件的大型項目。
2020 年 DeFi 熱潮讓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成為主流,取代了做市商固定費率模式。項目大量發放新鑄造代幣給早期流動性提供者,以啟動自動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 AMM)上的流動性池。這種做法雖提高參與度,但也導致代幣供應膨脹,吸引短期投機資本,且當獎勵減少時,資金庫價值會被消耗。
協議自持流動性(Protocol Owned Liquidity, POL)試圖以讓項目購買或將 LP 代幣綁定至自身資金庫來解決上述問題。POL 減少了對投機者的依賴,但需要大量前期資本、複雜資金管理及持續監控——這些往往超出小型團隊的負荷能力。
LaaS 結合了做市商的服務導向、DeFi 的透明性及 POL 的持久性。項目無需犧牲大量代幣發行,也不必消耗資金庫資產,而是建立合約綁定的合作關係,由專業平台負責管理、路由及最佳化流動性。費用、治理權或綁定代幣取代無限制的收益激勵,促使雙方長期利益一致。
LaaS 的誕生是為了回應 DeFi 面臨的兩大核心挑戰:流動性配置效率低落與獎勵機制不可持續。在 DeFi 初期繁榮階段,協議藉由高收益流動性挖礦獎勵吸引流動性。雖然這為資金池注入短期資本,也導致投機行為——流動性提供者只要激勵減少就迅速撤出,破壞生態穩定。
為了改善此情況,協議自持流動性(POL)逐漸興起。POL 讓協議得以取得並掌控自身流動性,通常藉由購買 LP 代幣或運用 OlympusDAO 創立的協議債券機制。雖然 POL 增強長期控管與資本效率,但仍需大量資金與積極管理,並非所有團隊都能負擔。
LaaS 作為第三種解決方案誕生——結合了 POL 的穩定性與外包流動性管理的彈性。協議不僅能維持深度流動性,還能降低內部複雜度、資本風險及營運負擔。LaaS 本質上是一層基礎設施,簡化了維持健康流動性市場的技術與財務挑戰。
LaaS 的核心理念是讓協議能獲得流動性,而無需自行管理底層資金池。這可透過結構化代幣債券活動、與去中心化交易所協作、部署智能合約與持續最佳化跨交易場所流動性部位等服務達成。
與流動性挖礦需要激勵參與者出資不同,LaaS 通常運用代幣交換、資金庫債券或結構化流動性協議等機制。服務商可能將一部分協議代幣與自有穩定資產或原生代幣配對,在 Uniswap、Balancer 或 Curve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建立流動性池,並由 LaaS 平台或其自動化基礎設施負責維護與再平衡。
LaaS 的明顯特徵是重視協議間的合作,而非以零售用戶激勵為主。這使經濟模式由用戶導向的流動性挖礦轉向基礎設施層面的協議。如此一來,LaaS 可減少代幣發行、統一長期利益,並促進協議、DEX 與流動性聚合器間更深層次的整合。
在流動性即服務出現前,DeFi 新項目面臨取得交易流動性的巨大挑戰。團隊要嘛需鎖定大額資金庫做流動性池種子資金,要嘛依賴流動性挖礦,往往吸引短期參與者且造成代幣供應膨脹。跨多鏈與多交易所管理流動性需要持續監控、深厚技術及專業資金庫策略,但即使如此流動性仍脆弱——容易受市場波動與激勵結束影響。
LaaS 可協助分擔這些負擔。項目無需投入大量資金庫資源或啟動高風險發行計畫,而能與 LaaS 供應商合作,透過代幣交換或協議債券機制導入流動性。營運壓力外包,團隊能更專注於核心產品建設。流動性提供流程自動化且可擴展,由長期部署的智能合約管理,降低市場波動敏感性、強化市場深度,並確保用戶享有更流暢交易體驗。
總括而言,LaaS 將流動性從高風險且需密切監控的功能,轉化為可靠的基礎設施層——高效率、具成本效益且有助協議成長。
LaaS 受矚目的主因是 DeFi 生態系日趨成熟。競爭激烈,協議需提高用戶體驗、流動性是關鍵之一。項目難以接受市場深度不足或價格執行不佳,否則將影響信任與採用。
此外,LaaS 與 DeFi 新興模組化架構高度契合,該架構將交易、流動性、治理與分析逐一抽象為獨立且可組合的層。LaaS 能輕鬆融入此模型,提供即插即用的流動性基礎,協議無需承諾長期資源就可整合。
最後,隨著跨鏈基礎設施興起、流動性在不同網路間碎片化,中心化流動性管理變得愈發困難。LaaS 供應商尤其擅長跨多鏈、多平台聚合流動性,確保代幣在所需場域均能存取與交易。
流動性由傳統激勵導向轉型為流動性即服務,象徵重大理念轉變。早期 DeFi 模型依賴散戶用戶與投機者提供流動性,藉由代幣獎勵吸引參與,但經常導致用戶與協議利益不一致,獎勵一結束流動性就消失。
LaaS 以服務導向取代此模式,與傳統基礎設施外包類似。就如項目仰賴第三方提供節點託管、API 閘道、預言機和跨鏈橋服務一樣,如今也能依賴 LaaS 供應商取得市場流動性。這方法創造更可持續金融模式,減少對通膨激勵的依賴,提升生態系穩定性。
業界將流動性視為可編程且基於合約的資源,LaaS 開創更高效、低資本的部署策略,讓流動性成為模組化服務,可根據協議成長需求同步租用、最佳化及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