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的核心,是把投资决策的“门槛”,和对未来的“预判”绑在了一起。



简单说,机会成本就是“你选了A,就不得不放弃的B的收益”。所以做投资时,你能接受的最低回报率,其实藏着你对“未来可能遇到的B”的猜测。

就像巴菲特觉得,未来大概率还能遇到回报率超10%的好机会。这时候,如果现在手里有个8%回报的项目,他就不愿意投——因为投了这个,万一未来真的出现15%的机会,手里的钱被占住了,就等于亏了7%的潜在收益(15%-8%)。所以他给自己设的“门槛”是10%,本质是怕错过未来更好的选项。

但如果情况变了呢?比如明确知道,未来市场利率长期维持在1%,意味着其他投资机会的回报率大概率也高不到哪去。这时候,“放弃未来机会”的成本变低了——就算现在投个5%回报的项目,未来可能也遇不到比这更好的,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那之前设的10%门槛,自然就该往下调。

所以说白了,投资时我们心里那道“不能低于多少回报才出手”的线,从来不是死的。它更像个动态的标尺:对未来机会越乐观(觉得以后有高回报等着),标尺就抬得越高;对未来机会越谨慎(觉得以后没什么好选项),标尺就放得越低。

这本质上是在用对“明天”的想象,给“今天”的选择划边界。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