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改革浪潮下加密货币核心价值之辩

加密货币的核心价值能在监管浪潮中存活吗?

加密货币不仅是技术革新,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信仰。在监管体系全面改革之际,业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一方面是对加密货币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应用场景的热切期待。

为深入探讨这一话题,我们采访了即将在"共识2025"大会民间监管论坛发言的专家组成员。这些资深从业者既是加密货币领域的深耕者,也是合理监管的支持者。他们分享了如何在监管改革中维护行业核心价值,以及新规框架下可能产生的创新机遇。

Coindesk观点:加密货币的价值能在监管浪潮中存活吗?

如何在监管改革中保护加密核心价值?

Kayvan:个人自由与自主权是根本

个人自由与自主权是加密领域的核心价值。隐私保护和去中心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实现这种自主权的基础。如果缺少这些机制,监控体系和中心化控制节点将逐步侵蚀个体的主权。

为了在监管改革中维护这些价值,我们需要重新构建讨论框架:聚焦于证明新技术不仅能以不同方式,更能以更优方式实现现行法律的根本目标。例如,许多金融监管规则的初衷是防止资产托管方滥用权力,但人类一旦掌握这种控制权,贪婪和腐败的风险就难以根除,类似问题会不断重演。

虽然对中介机构实施严格监管是一种方法,但通过技术完全消除"人类中介"这一角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像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彻底解决酒驾问题,而不是仅仅通过限制酒精销售或增加路检来缓解症状。

Connor:去中心化是关键

区块链技术能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前提是政策框架通过鼓励去中心化来促进其发展。

在合理监管下,区块链项目将继续推进去中心化进程,让用户真正掌控自己的金融资产和数字财产,减少对可能越权的机构的依赖。除了金融应用,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还将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支持多个领域:

  • 数据主权型社交平台:用户完全拥有并控制个人数据流向
  • 社区化治理平台:通过去中心化治理机制与科技巨头抗衡
  • 抗AI伪造协议:构建数字身份防护体系,抵御AI深度伪造攻击

我们认为,"控制权"是从法律角度定义去中心化的最有效切入点。通过"控制权测试"可以大大减少因代币控制权集中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项目争取证券法框架下的监管豁免或降级。

Lewis:草根创新精神不可或缺

讨论核心价值时,我更关注那些被加密世界吸引的开发者和用户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特性。我观察到,这个群体虽然被个人主权和去中心化理念所吸引,但他们的精神追求远不止于此。

过去十年,真正推动我前进的是与这个多元创新社群的深度合作。他们以近乎执着的热情构建"价值互联网",致力于让世界更加紧密连接。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加密生态本质上是一套自下而上生长的工具系统,每一行代码都凝聚了无数个体的时间、智慧和创造力,而非科技巨头的顶层设计。这种草根特性,正是加密精神最动人之处。

Michelle:去中心化需要量身定制的监管

去中心化是我最珍视的核心价值,因为只有将权力、控制权和决策权分散到网络节点而不是集中实体,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资产自主权和自由交易。对于仍存在中心化控制的环节,需要针对区块链系统的特殊复杂性量身定制法律和监管保护机制。

确保尊重去中心化原则的关键在于立法者和监管者必须深入理解底层技术架构。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规则时实现双重目标:既保护消费者免受资金损失和资产贬值风险,又能有效防范洗钱等金融犯罪对生态系统的侵蚀。

David:自由市场原则与加密精神相通

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公司法律师,我一直是自由市场的坚定支持者。可转让财产权的法律认可、企业家自由试错的权利、"契约自由原则"(即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这些美国公司法的基石(也是其他自由民主政体的立法基础),本质上就是加密精神的核心价值。

虽然加密技术具有革新性,但其"创新需要与合理监管平衡"的模式早有先例。当商用飞机首次出现时,我们基于安全考虑建立了飞行员资质认证和安全适航标准;如今航空业的繁荣与监管框架已经共生共荣。同理,监管者完全可以在保持对新型软件商业模式开放态度的同时,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在防范金融危机和恐怖融资等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监管改革是否正在开启有价值的新商业模式或产品?

Kayvan:赋能个体与小团队

合理的监管框架对依赖社区参与和网络效应的商业形态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技术发展已大大降低了个人和小型团队创造、分发内容的门槛,使他们能与中心化巨头同台竞技。有效的监管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进一步赋能个体:

  • 资本准入民主化:为合规主体开辟直接获取资本配置的渠道
  • 生态参与大众化:推动主流群体参与生态建设,共享所在社区的网络效应红利

Connor:新项目前景广阔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随着《市场结构法案》《稳定币法案》等立法逐步勾勒出监管轮廓,我们看到主流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显著提升。但在这些法案正式实施前,许多极具潜力的区块链项目仍将面临规模化难题。

我对以下领域的新项目持乐观态度:

  • 去中心化人工智能:构建抗审查的AI训练与推理网络
  • 数字身份协议:打造用户自主管理的链上身份体系
  • 社交媒体3.0:实现数据主权回归的内容生态

同时期待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新型架构获得法律地位认可。怀俄明州近期推出的《去中心化非营利协会法案》(DUNA)已为此类组织的实验与进化提供了重要范本。只有明确的监管沙盒,才能释放组织形态创新的全部潜力。

Lewis:监管应如春风化雨

创新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理想的监管应当像春风化雨一样——既能以平衡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创新,又能对社群真正采用的新商业模式作出灵敏反应。

我心中的完美监管范式,就像汽车文明的演进历程:当私营领域的创新者发明出"无马之车"时,这些最初在泥泞马路上蹒跚前行的机械怪物,倒逼政府开始铺设硬化路面、绘制交通标线。诚然,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驾驶行为,但让车辆能够更安全地飞驰。真正的技术突破始终来自私营领域:是汽车制造商不断研发新引擎和新车型,而不是政府规定轮胎应该使用何种橡胶。

任何试图人为干预天平倾斜、强行扶持特定技术路线的监管措施——即便初衷良好——最终都会事与愿违并扭曲市场。创新者的使命是持续创造,监管者的角色应该是守护和适应,而不是越俎代庖。

Michelle:监管科技迎来历史性机遇

过去十年深耕加密货币行业,我的工作一直集中在金融诚信和消费者保护等高度监管的领域。我目睹了在监管缺位期,稳定币等新型商业模式如何野蛮生长;也见证了审慎监管如何通过明确规则边界,推动创新产品在开发者信心与用户信任中走向主流。与十年前相比,当前加密项目对合规的重视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转变正为监管科技(RegTech)创造历史性机遇——通过构建自动化合规工具和流程体系,重构金融基础设施。在我们公司,我们每天践行的使命就是:基于AI驱动的安全自动化平台,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相比之下,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大多建立于数十年前,根本没有考虑与现代技术接口的兼容性,导致:

  • 数据孤岛化:信息碎片式存储于异构系统
  • 监管割裂:跨司法管辖区合规标准差异加剧操作复杂度

而加密平台天生具备合规基因:

  • 透明账簿:区块链技术保障可追溯的交易记录
  • 自动化风控:智能合约实现实时合规校验
  • 防篡改审计:链上数据永久存证不可逆
  • API优先架构:与监管科技产品无缝集成
  • 数据直通处理:直接从交易数据层自动生成监管报告,避免人工汇总错误

这些技术特性赋予加密企业相对于传统金融的合规优势:在向监管方提供更精确信息的同时,大幅降低合规成本。

David:稳定币与资产代币化潜力巨大

加密世界蕴含多重革命性叙事:比特币作为抗审查的价值存储工具已存在16年,在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近乎"古董";但更令我振奋的是稳定币与现实资产代币化的浪潮。资本流动与图灵完备的全球可编程账本深度融合的颠覆性潜力,至今仍未获得足够认知。

货币本是商业文明的血液,而加密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其循环系统——无论是几乎零摩擦的即时支付,还是让全球17亿无银行账户人群首次接触到数字美元等价物,这些仅仅是变革的开始。当前稳定币虽已初具规模,但即将出台的美国监管框架将引爆其大规模应用。关键在于构建"黄金三角"监管原则:

  • 最小化挤兑风险:通过储备透明和压力测试建立信任基石
  • 阻断非法资金流:平衡隐私保护与反洗钱监控的技术方案
  • 跨链互操作性:打破孤岛效应,构建统一流动性池

只有这样,才能使稳定币真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基石。

BTC-0.04%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Crypto凤凰vip
· 2小时前
坐等监管归零后的涅槃重生 反正亏麻了已经
回复0
BearMarketBardvip
· 2小时前
监管来监管去,BTC始终在这!
回复0
NFT悔恨录vip
· 2小时前
监管规范那么严格 为啥还整天喊创新...
回复0
元宇宙包租公vip
· 2小时前
最后都得回归中心化 还是跑不掉监管的命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