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社交的未来:从代币激励到原生创新体验

robot
摘要生成中

探索去中心化社交的未来:代币激励与数字经济生态

在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曾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去中心化社交网络面临的三大挑战:吸引用户、处理个人信息和广告问题。他们认为,现有科技巨头的规模优势使得这些问题难以克服。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不可能"的障碍似乎正在被逐一突破。本文作为系列探讨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利用代币经济模型和激励机制解决去中心化社交的收入问题。

探索Web3社交的未来(三):如何用代币激励创造数字经济生态?

创造"杀手级应用"

Web3社交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产生一个创新的"杀手级应用",如TikTok或Instagram那样提供全新的社交体验。没有这样的应用,去中心化社交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失去很大意义。

然而,"新社交体验"几乎是不可预测的。本文将探讨两种策略:通过Web3功能增强现有社交体验,以及创建以Web3为核心的社交社区。

代币化增强现有社交体验

向主流社交平台添加Web3功能是一种常见做法,通常以代币化形式实现,如X-to-Earn项目。

Reddit的Moons计划是一个有趣的案例。该计划于2020年5月推出,为r/CryptoCurrency子论坛用户提供内容奖励。Moons是基于Arbitrum Nova的ERC-20代币,发行量取决于用户获得的"声望"。用户可通过Moons参与社区治理。

Moons的代币经济策略受到社区好评,每月发行量下降2.5%,年通胀率趋近1%。这使得长期内Moons更加稀缺,有望增加其价值。

Reddit作为主流平台中最去中心化和社区驱动的,其子论坛结构为Web3机制的尝试提供了合适环境。除Moons外,Reddit还允许其他子论坛推出自己的ERC-20代币。

然而,简单的"发帖赚钱"机制能否长期成功仍存疑问。数据显示,大多数用户的Moons收入微不足道,揭示了X-to-Earn模型的根本问题:普通用户难以获得可观收入。

因此,过度强调"赚钱"可能难以持续。相反,应创造用户愿意付费的新颖社交体验。Base网络上的friend.tech项目就是一个例子,允许用户买卖影响者的"股票"以获得额外访问权限。该项目上线几天内就产生了大量交易,展示了将代币化转化为新社交体验的潜力。

探索Web3社交的未来(三):如何用代币激励创造数字经济生态?

构建Web3原生社交社区

另一种方法是从头构建Web3"杀手级社交应用",从独特的加密原生社区和文化出发。

Phaver是典型案例,建立在Lens社交图谱之上,通过与NFT社区和灵魂绑定代币等技术集成,吸引Web3原生社区。其双代币模型包括"信誉"和"积分",允许用户通过升级获得奖励和特权。

Phaver的"信誉度"系统要求用户链接灵魂绑定代币和特定NFT,为区分用户和机器人提供了有效方法。然而,Phaver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扩大受众,吸引非Web3用户。

POAP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项目,源自加密领域的"会议文化"。POAP是代表用户参加活动的NFT,已与多个知名品牌合作。它作为社交原语,可能成为启动新型社交网络的方式。

探索Web3社交的未来(三):如何用代币激励创造数字经济生态?

结论

Web3社交的长期成功在于创造新形式的社交体验,而非简单复制Web2机制。需要以Web3为灵感和文化根基的质的新体验。

同时,为扩大受众,必须提供易于理解的使用场景,而非充斥Web3术语。Web3社交需要借鉴传统社交媒体的分发和抽象技术。

成功的Web3社交平台应具有开放式设计,为用户提供"空白画布"创造自己的使用场景。只有采纳这种设计理念,而非专注于金融化和链上模仿,Web3社交才能真正构建出新一代"杀手级应用"。

探索Web3社交的未来(三):如何用代币激励创造数字经济生态?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分享
评论
0/400
智能合约补漏工vip
· 1小时前
新漏洞还没修好就想造杀手级应用?这不就是Token重入的完美靶标
回复0
熊市种菜人vip
· 1小时前
坐等下一个一夜爆火的社交
回复0
ZkSnarkervip
· 2小时前
好吧,从技术上讲,伙计们在17年时错过了重点……去中心化社交需要零知识魔法,而不是代币噱头。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