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加密原生:從比特幣起源到Web3時代的演變

加密原生:重新定義數字時代

自2021年以來,"加密原生"一詞在加密貨幣行業中逐漸流行。幾乎每個剛入圈的新人都聽說過這個詞,因爲行業老手經常提到它。然而,如果你問這些老手這個詞的確切含義,可能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回答。那麼,成爲加密原生是否僅僅意味着每天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加密貨幣新聞,將大部分資產轉移到比特幣或以太坊,整天盯着市場數據分析,或者隨時隨地談論"去中心化"等流行術語呢?答案可能更加復雜。

全網對"加密原生"一詞的搜索量呈現出顯著增長。2018年比前一年增長了5.57倍,2021年比前一年增長了7.52倍,而2022年前11個月比前一年增長了2.85倍。隨着時間推移,人們對加密原生的關注度呈現出指數級增長,這種趨勢似乎還在持續。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加密原生的演變

加密世界中的"加密原生"概念源於對原生加密貨幣去中心化思想的繼承。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中本聰和比特幣的誕生。作爲加密貨幣的基石,比特幣背後的去中心化思想和無需信任機制是加密原生理念的起源。

從2008年比特幣問世開始,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批加密原生羣體。在經歷了一些早期事件後,比特幣於2011年經歷了價格波動。這批真正擁有並使用比特幣的人,相信密碼學算法和區塊鏈技術,推崇"代碼即法律"的理念。當時,加密原生指的就是相信密碼學算法,同時擁有並使用比特幣的人。

隨着時間推移,比特幣被賦予了"數字黃金"的稱號,其商品屬性逐漸凸顯。加密行業的基礎設施在這一時期逐步完善,包括挖礦設備、支付場景、交易平台和金融衍生品等。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14年,以太坊創始人發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書,並進行了ETH的預售。隨後,以太坊虛擬機和智能合約應運而生,標志着加密行業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此時,加密原生的範疇不再局限於比特幣,還包括以太坊等其他加密貨幣,但這個羣體仍堅信密碼學和區塊鏈技術所建立的加密貨幣體系。

隨着以太坊生態的發展,人們對公鏈生態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新型融資方式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去中心化應用展現了區塊鏈的價值。鏈上金融衍生品的發展也促進了交易所的繁榮。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從2017年開始,社交媒體上對"加密原生"一詞的討論逐漸增多。有人將其描述爲從事加密貨幣相關項目的年輕創業者,認爲他們對某些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也有人將其視爲一個新時代、新生活方式的代表,認爲加密技術將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還有觀點認爲,加密原生代表了一種新的商業運營方式,通過代碼構建,通過區塊鏈結算,這與傳統的基於法律系統的公司形成對比。這種觀點將加密原生理解爲一種底層治理邏輯,即行爲規範源於代碼而非法律。

加密原生的核心特徵

  1. 去中心化:沒有中央機構進行宏觀調控。例如,比特幣由去中心化網路管理,不受個人、公司或國家的控制。

  2. 無需信任機制:交易基於客觀的密碼學證明,而非主觀承諾。這種機制提供了一種高效、低成本的全球合作形式。

  3. 無需許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入市場,無論是提供資源還是消費資源。這與傳統的中心化平台有本質區別。

  4. 個人主權:強調數據和資產的所有權歸屬於個人。在Web3時代,用戶生成的內容和數據更難被刪除或審查,具有更強的抗審查能力。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如何講好加密技術的故事,如何打破中心化金融、網路和社會的限制,如何建立一個更自由、平等的世界。加密原生羣體相信,加密技術可以解決現實世界中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他們正在實踐去中心化理念,開發無需信任的產品,構建無需許可的市場,以創造一個更好地保護個人主權的社會。這正是加密原生從業者所追求的願景。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BTC0.4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分享
留言
0/400
层叠巢机老狐狸vip
· 11小時前
盯盘魔怔人哈哈被说中了
回復0
盲盒开启师vip
· 11小時前
这些所谓的"原生",搞笑呢
回復0
CodeSmellHuntervip
· 11小時前
我来中咯 一堆老手的老套路
回復0
airdrop_whisperervip
· 11小時前
整天盯盘然后割韭菜?
回復0
无聊饭团vip
· 12小時前
饭都不香了就盯k线!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