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風向標:解讀 Jito BAM、BRC2.0、EIP-7999

作者: 十四君

原文連結:

聲明:本文爲轉載內容,讀者可通過原文連結獲得更多信息。如作者對轉載形式有任何異議,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按照作者要求進行修改。轉載僅用於信息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吳說觀點與立場。

Jito BAM|Solana 上的“區塊排序 + 插件化的區塊構建市場”

他是什麼:

簡單說,BAM 是一套在 Solana 的"區塊構建"的平台,和以太坊 builder net 做 PBS(區塊構建者與驗證者分離)的目標類似,都是爲了更秩序化交易順序,抗擊 MEV,防止中心化作惡風險的目標

由誰、怎樣的背景推出:

主導方是 Jito 陣營,Solana 上最大的交易拍賣平台,佔據 9 成的驗證者客戶端市場,具有強大的領導影響力,筆者之前有過詳細的調研可參考:萬字研報:Solana 上 MEV 的格局演進與是非功過

參與方陣容也非常強大 Triton One、SOL Strategies、Figment、Helius, Drift、Pyth、DFlow 等,顯然,這是一套 Solana 官方以及主流項目的聯合動作。

而這樣的動機,其實很好理解:一邊是 Solana 面對 Hyperliquid 這種“原生訂單簿鏈”爆發性發展的壓力,而 Hyperliquid 其實核心價值是非常利於做市商操作,但是 Solana 本身的開發性導致了他其實很難做針對性優化這點,但如果整個區塊的交易本身都可以被定制,那就可以破局源於 Solana 線性出塊的局限性,從而利於多種 Defi 場景的優化。

官方部署計劃則是:初期由 Jito Labs 運行節點,少量驗證者參與;中期擴展到更多節點運營商,目標覆蓋 30%+ 網路質押;最終代碼開源並去中心化治理。

再加上行業對“可驗證的公平”的敘事趨勢,BAM 這個方向很容易獲得驗證者與協議方的支持,所以筆者認爲,他更多是立足在追求 TEE + PBS 這些公平性優化的理念上的,爲背景推出的。

怎樣的原理實現:

另外,要理解他的價值,還需要了解 Solana 本身的 POH 算法的一個特性。

即他的的出塊其實是逐步的線性的(一個 slot 400ms下有 64 個 tips 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到了,就把當前的交易發出去,且除非回滾不再變更),和以太坊“排好整個區塊,先共識,再同步”的模式不一樣。

那通過這 BAM 套系統,作爲 jito 其實可以輕易升級大量驗證者的客戶端,從而提升 BAM 系統被驗證者接受的佔比。

再看 BAM 的系統結構如下圖,中間紫色的部分,以及右側 Plugin code 的部分就是 BAM 了

他就會讓 Solana 上的交易就不是一筆一筆地往 Leader 塞,而是先在 TEE (可信計算環境)裏把“這一整個區塊”的交易順序排好(結合 Plugin code 實現的固定的一些排序規則),再一次性交給驗證者。

而驗證者也要最終給到 TEE 證明,說明了他確實把區塊的空間(排他性)都給到這個訂單流市場裏。

這裏,比較有特色的是插件功能,能把規則“寫死”到 Tee 的交易訂單排序裏。其實很有實際應用意義:

比如:預言機的平台是有需求要把的價格更新固定排在一個區塊的第一筆,這樣可以減少更新鏈上價格的交易的隨機性,也就避免了因爲價格更新不及時導致的問題。又比如對於dex,可以寫個插件,去識別高概率失敗的交易直接在Tee內就不打包,然後逐漸等待交易過期,從而減少失敗產生的手續費。

他與現有 Solana 出塊流程的系統,可以做到並存:依舊是普通訂單流、Jito bundle、BAM 三套並行。BAM 是“在某個區塊裏只收 BAM 的整塊”。

如何評價他:

筆者認爲:這是“陣容強、敘事強、場景聚焦”的一條路,但要它成爲主流市場路徑,我不樂觀。

與以太坊上的 Builder net 以及呼聲很高的 mev share 也一樣發展多年難以前進的理由類似。

因爲現實,TEE 成本高、QPS 上限也就千級(2013年時候,Tee 才 128M 內存,現在已經是發展很多了,但也只能 QPS 千級),雖然如今以太坊上已經有40%的區塊由 TEE 構建。

然而 Solana 數據和計算的吞吐量在那裏擺着,你得堆很多 TEE 才能兜住量,外加容災、內存、帶寬全套運維。如果這套項目沒有持續的經濟激勵,這事兒很難跑出正收益。

其實Jito的收益並不高(對比鏈上高收益的協議而言),比如僅在 2025 年第二季度,Jito 就通過 tips 也只賺取了 22,391.31 SOL(約合 400 萬美元)。一旦 Solana 巨大的交易規模遷移過去,Tee 的宕機也就必然,並且 Tee 還有內存宕機即存儲清空等諸多特性,會加大宕機的風險,帶來大面積交易消失的風險。

但它有“殺手級高價賣點的可能”:比如預言機定序、失敗免付,都是“能看得見”的體驗紅利。做市商、企業級交易端會買單。而且參與其中也有 Solana 官方在理念上的配合,是個賺聲量的好路子。

最後:BAM 本身的定位也不是 7x24 全天候吞吐那個量,它是“給關鍵區塊做確定性保障”的工具,但是很多確定性保障,依賴於絕對確定性,而不是 30% 的的確定性,不是 100% 的情況下,即使是 99%,也是 0%,這就是最終 web3 大項目方決策的關鍵。

BRC 2.0|“映射 EVM”:由 BTC 驅動的可編程能力

他是什麼:

2025 年的 9 月 2 號會激活,我理解爲這是一個“BTC 驅動、EVM 執行”的雙鏈影子系統。注意,他不是 BRC20,而是 BRC 第二代的意思,關於 BRC20 的背景可以參考:解讀比特幣 Oridinals 協議與 BRC20 標準 原理創新與局限

而2.0的核心是,你在 BTC 上用 inscription 或者 commit-reveal 寫“指令”,在索引器裏跑一個“魔改版 EVM”去執行對應的部署與調用。EVM 裏不收 gas(參數留着但不計價),手續費用算在 BTC 交易上。

基本和 Alkanes 協議(甲烷)類似,甲烷是基於 btc 的 op-return 字段寫入交易指令,跑在 WASN 虛擬機裏,而他則是跑在 EVM 裏。

由誰、怎樣的背景推出:

發起方背景是:在 btc 銘文時代火起來的 bestinslot 平台,延續 BRC-20 的思路:不動 BTC 共識,盡量把“可編程性”疊上去。

行業背景是:這兩年(其實是前兩年) BTC 可編程/L2 的敘事火,大家都在找能跑通的工程路徑,但是市場的風口和開發的進度中間的 gap 實在太大了,導致到今年才有 brc2.0 以及 alkanes 這樣的任意變成的模式出現。

市場聲量有些局限,因爲 btc 的舞臺一直都是沒有聚合性的一股力量去引導,並且很多協議都可以在其他協議上衍生,所以其實 brc2.0 很有可能和 brc20,這兩者沒有實際的關係。

怎樣的原理實現:

他是在索引器裏,並不是 BTC 鏈上也不是單獨一條鏈,去運作 EVM 的邏輯,注意他不算是個鏈,因爲沒有共識。

用戶要控制的 EVM上 的地址,則是通過把用戶本身的 BTC 地址做哈希,再映射成“虛擬的 EVM 地址”。

要操作這套系統,其實和 BRC20 做資產控制的邏輯很相似的,都是一個 json 字符串而已,brc2.0 裏 ,定義如下:

可以看出來,就是你在 BTC 上編碼進指令,有各種字節碼/調用數據帶上去,它在 EVM 裏被重放執行。

而且籤名與 Gas 也改了:讓 EVM 層 gasPrice=0,僅作資源上限;實際手續費在 BTC 交易費中體現。

其實這樣是很有風險的,我當時專門讓 AI 從他們節點代碼裏找了一遍,發現沒看到“調用深度/步數限制”的保護。所以理論上一個“無限遞歸/自調用”的合約,可能把這臺 VM 拖到宕機(當然,這個保護並不難補:設置最大深度就好)。

如何評價他:

首先,他還是懂得取名字的,起碼 brc2.0 的聲量上,會比新造一個協議名詞更好,這也是最近RGB再次有聲音了一樣。

其次他也不算和 brc20 完全無關,畢竟他的協議設計理念,字段模式,基本一樣,但是這也不算什麼版權。不過並沒有看到 brc20 的原作者站臺,所以關聯應該也不大。

最後,一切探索出可編程性的平台,可能都想要分享這份世界級共識的價值,然而筆者認爲,其實 BTC 並不應該去追求可編程性這件事,因爲怎麼追求一定是趕不上各種高速鏈在功能、體驗上的優化了。

而且,一旦可編程性哪怕是內置在 btc 本身上,那將會反而打破他估值陷阱,一個能被實際應用的項目,就能基於 PE 做估值,但是現在的 BTC 強就是強在他是限量供需模型,限量供需則無法被估值,所以有價格,再伴隨價格有共識,所以也正是 BTC 本身的局限性反而成就了 BTC 本身。

EIP-7999 | 以太坊多維費用市場提案

他是什麼:

由 Vitalik 牽頭提出的提案,那必然是值得一看了,另外,在最新的 EIP 中,已經從 EIP-0000 被改名爲 EIP-7999,所以本文先保持兩者均可。

這是一個針對在 EIP-4844 之後,引發“交易費用分裂”(即一筆交易中 blob 有 blob 的價、calldata 有它的價、執行還有 eip-1559 的價格)背景下,提出的一套“總價上限 + 多資源價格向量”的新交易類型。

你可以理解爲:一次性把所有資源的報價打包,統一語義地出價,目的是解決鏈上定價維度太多的問題。

由誰、怎樣的背景推出:

方向由 Vitalik 多次文章推動。此前還有“4 個 0”的 EIP 後來編號改到了 7999 的段落裏,名字沒有那麼驚豔了,並且這個方向也是 Vitalik 多次發文的思考,從 2022、2024 年的帖子都看到他思考的變遷。

爲什麼現在提?

因爲錢包、路由、拍價器已經明顯感受到“多價格體系”的割裂體驗:每個區塊只有 6 個 blob,所以要使用 blob 的交易,則需要競價;而交易本身還在 eip-1559 裏;還有從 2015 年開始的 calldata 還有 0/非 0 字節不同的單價……L2的開發同學已經被逼到牆角了,因爲他們必須爲每個資源維度設置獨立的費用上限,任何一個維度設置過低都會導致整個交易失敗,即使用戶的總費用預算充足,也可能因爲某個資源的基礎費用突然漲而無法執行交易。

怎樣的原理實現:

該提案計劃通過引入統一的多維費用市場,核心設計是讓用戶只需設置一個單一的 max_fee 參數(取代不同字段上多個 max_fee_per_gas),而 EVM 執行過程中會自動將這筆費用在不同資源(EVM gas、blob gas、calldata gas)之間進行動態分配。

要實現這點,肯定不容易,他計劃是引入一個新的交易類型,其字段如下:

顯然,這個設計還是好一些的,畢竟筆者見識了 ERC-4337 的 Gas 費設計後,對不下來那可太復雜了。

詳情可見:從 4337 到 7702:深入解讀以太坊帳號抽象賽道的過去與未來

如何評價他:

筆者認爲,這個方向沒問題,而且是有統一費用意義,對於往後做 L2/L3 的時候會輕鬆很多,非常符合現在 L2 的以太坊大戰略方向。

但復雜度會明顯上來,工程推進也需要更穩的節奏。因爲這套提案會把 區塊頭、RLP 編碼、limit 等都會相應變化,這不只是硬分叉級別的改動,還要引發全鏈路其他平台的適配,尤其一堆的錢包。

雖然他們可以不支持這種交易類型,但是得解析這種交易的狀態。

所以短期肯定不會落地,至少 1-2 個大硬分叉之後才有可能,不過 Vitalik 講費用市場的兩篇文章是非常深刻的經濟學方面的思考,值得細看。

JTO0.9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