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的核心,是把投資決策的“門檻”,和對未來的“預判”綁在了一起。



簡單說,機會成本就是“你選了A,就不得不放棄的B的收益”。所以做投資時,你能接受的最低回報率,其實藏着你對“未來可能遇到的B”的猜測。

就像巴菲特覺得,未來大概率還能遇到回報率超10%的好機會。這時候,如果現在手裏有個8%回報的項目,他就不願意投——因爲投了這個,萬一未來真的出現15%的機會,手裏的錢被佔住了,就等於虧了7%的潛在收益(15%-8%)。所以他給自己設的“門檻”是10%,本質是怕錯過未來更好的選項。

但如果情況變了呢?比如明確知道,未來市場利率長期維持在1%,意味着其他投資機會的回報率大概率也高不到哪去。這時候,“放棄未來機會”的成本變低了——就算現在投個5%回報的項目,未來可能也遇不到比這更好的,機會成本幾乎可以忽略。那之前設的10%門檻,自然就該往下調。

所以說白了,投資時我們心裏那道“不能低於多少回報才出手”的線,從來不是死的。它更像個動態的標尺:對未來機會越樂觀(覺得以後有高回報等着),標尺就抬得越高;對未來機會越謹慎(覺得以後沒什麼好選項),標尺就放得越低。

這本質上是在用對“明天”的想象,給“今天”的選擇劃邊界。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